近段時間,共享電單車在國內出現井噴態勢。據統計,全國投放總量已近500萬輛,“彩虹大戰”烽煙再起。然而,多個一線城市明確表態,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單車,一些試圖悄悄進駐的企業明顯感覺到了阻力。
輕便快捷的電單車有助于解決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出行問題。但這是否意味著就該鋪天蓋地投放共享電單車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無序投放、擠占道路,運維不力、有車難騎,押金難退、維權無門……這幾年,共享單車的速興速衰大家都看在眼里,留下的爛攤子,至今仍未收拾干凈。相比之下,電單車不僅自重大、速度快,還涉及頭盔佩戴以及充電安全等問題,可謂是騎行風險與消防風險并存,顯然更應審慎處之。
基于前車之鑒,要管好共享電單車,首要一條就是不能任其走“撞墻制動”的老路。此前,面對共享單車這一新生事物,許多城市都沒有管理經驗。企業投放時,相關部門沒有把關調控;單車入場后,管理上也是走一步、看一步。即便明顯感覺到了其負外部性,但鑒于這一創造確實為老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,處理上也是格外寬容?;仡^來看,某種程度上正是管理滯后和失之于寬,才導致了后來的問題累積。如今面對共享電單車這一新風口,有的地方嚴把入口關,有的地方果斷“亮紅牌”,正是走在了前頭,有利于掌握管理的主動權。
回溯共享單車的發展軌跡——企業逮風口就追,只收割創新紅利,不支付治理成本,風口一過,企業撒腿就跑,押金不退、垃圾不收,問題都甩給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大眾。有必要重申:新經濟突破的是行業邊界,不是責任邊界,既然是企業打破了公共秩序的平衡,那么自然也該企業負責維護。當然,在這方面,不能全指望企業主動擔責,政府部門要積極監管。目前,針對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的問題,不少城市開始推行“考核配額”,企業管理有序就能拿到更多投放份額,反之則縮減份額,這不失為一個有益探索。面對共享電單車投放潮的來襲,相關方面也應該一開始就狠抓企業這個責任主體,遏制其“盲目追風、圈錢就撤”的沖動,運營維護上才能事半功倍。
優化城市交通體系,需要新生力量的融入。但城市的資源與空間終究有限,如何讓共享電單車等新角色在規范軌道內運行,防止“公地悲劇”,將是一道永遠擺在治理者面前的課題。善于總結經驗,做好提前應對,考驗治理能力,更體現治理水平。 (晁星)
新聞熱點